“用钟罩罩住蜡烛,可以隔绝空气,使蜡烛熄灭。为何会产生这个现象?这中间有何物质产生?它的量是如何变化的?”这些问题难不住中山的小学生。在学校的数字化探究实验室里,借助先进的仪器设备,他们在短短几分钟内就能找到准确的答案。
为推动教育均衡、促进教育现代化,近年来中山市不断提升教育装备应用水平和使用效益。目前,全市48所学校已建立“一体式教学互动平台”,全市十余所小学和初中已试点建设“数字探究实验室”。现代教育装备的应用,让“智慧”课堂的探索更加广泛和深入。
借助数字仪器实验清晰可见
市教体局电教站站长孙仲廉介绍说,数字化探究实验室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,实施理科实验教学数字化而新生的实验室,主要是引进现代的先进测量技术,将传感技术、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及软件通过计算机平台呈现,实现高效的数据采集分析。它能解决传统实验中只能定性不能定量的问题,可直观、形象地观察实验数据变化的整个过程。
“在传统的教学中,我们会说蜡烛熄灭是因为没有氧气,但实际上并不是真的没有了氧气,而是因为氧气的含量变少了。这个量究竟是多少?我们以前不会去想,也没办法测量。在数字探究实验室里,密闭容器中的蜡烛从开始燃烧到熄灭的过程中,我们可以用传感器准确测量出容器中的氧气量数值的变化,并通过图形直观呈现出来。如此既能更科学地解释知识,又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,提高动手能力,让学生的思维和视野更开阔。”孙仲廉说。
在中山,类似的探索还有“一体式教学互动平台”、“校园电视示范工程”和“基于图形计算器的数学实验室”等。其中,一体化教学互动平台以大型液晶电视为主体,配合功能强大的超微型计算机和电教站、教育信息中心自主研发的无线操控系统,实现“智慧”教学。“它不仅能取代传统的投影仪,让学生直观看到课本上没有的图片和动画,还能连接不同学校、城市,实现教育资源共享。”推广一年来,该平台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。
自制教具引导学生动手动脑
上月底,第八届广东省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举行,全省21个地市、顺德区和省直属学校的310件作品参加评选,并评出一等奖20件、二等奖84件、三等奖156件、提名奖37件。中山共有19件作品参赛,其中东升镇东升小学老师胡天用制作的“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演示仪”和小榄镇丰华学校老师谢颖制作的“多功能音乐彩盒”获得一等奖。
胡天用运用慢速电机、齿轮传动、光敏计时器等制作的“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演示仪”,能通过测量用数字显示出一年中任意一天的昼夜的长短,借助数字进而可以分析出昼夜长短变化规律;谢颖制作的“多功能音乐彩盒”巧妙地利用16个相同大小的立方体纸盒的排列变化开发出多项灵活多变、活泼有趣的音乐探究活动。两件作品均以构思巧妙、技术创新、效果显著、灵活多变、探究性强等特点赢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。
“在中小学课本中,很多知识不能直观可见,用恰当的工具辅助教学,能提高教学效率。”孙仲廉说,自制教具一方面能提高老师的科研能力,能让教学更接地气,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探究和动手能力,“老师做教具能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,引导和培养他们动手和动脑。